翻页   夜间
宰辅中文网 > 明末穿越众 > 第九十章 明朝的吃人运动
 
  纵观明中后期,哪怕是土地兼并再严重,哪怕是大部分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按照正常逻辑,土地作为古代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也依旧在发挥作用,总会需要大量人来耕种并生产作物。

  作物收获后,必然会流入市场,只要是自家吃不完的粮食,总归是要卖出去的,粮食这东西再怎么存放起来也保存不了几年,哪怕是陈粮,也终究要上市贱卖顺便去库存,这样一来失地百姓总归能多些吃的。

  只要能吃得起饭,又有多少百姓会选择造反呢?后世总将天灾作为主因,实则不然,乃人欲,亦人祸耳。

  从秦汉到唐宋的1500年间,古人们可用的织物,主要是丝和麻。在棉花出现之后,丝和麻的产量锐减。宋元时期,棉花开始逐步取代丝麻,成为人们缝制衣物和被褥的主要原料。宋时棉花和棉织品尚为珍稀之物,但到了明清,棉布已经普遍,产量不多的丝绸反倒身价倍增。

  中国传统上所说的“布衣”,是指麻布衣,随着棉花的传播,布主要指棉布。元初,植棉业推广至陕西;到明朝时,“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

  中国棉花的种植,很早就已经出现在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自宋以后,关、陕、闽、广等地皆得其利。

  明初,天下已定,明廷令天下农人,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或木棉,十亩以上者倍之。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松江地区的一首民谣,其中的黄婆婆指的是黄道婆,宋末元初人士。

  黄道婆出生于松江府乌泥泾,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居住约40年,向当地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后在1295到1297年间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

  此后从乌泥泾开始,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传遍松江,紧接着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再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中国的“棉花革命”。当松江早已普遍使用四锭纺机时,欧洲的纺纱工人还只能同时纺两根纱。

  之后随着时代发展,松江地区普遍使用加长的木弓和多锭的脚踏纺车,大大提高了弹花和纺纱效率,棉布的织造、染色和平整,分工越来越细。

  明末时期,徐光启就发现,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所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徭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不仅是松江府,苏州、杭州、常州、镇江、嘉兴、湖州也都如此,“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

  棉花种植所需劳动力相比于丝要少的多,相比于麻在种植方面也没有难度。与丝麻织物相比,棉布的保暖、结实、舒适、美观和性价比也都更胜一筹。明代王祯在《农书》中称赞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功,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

  从明清时期开始,逐渐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传统工业区”。江南地区自古是“稻花香里说丰年”,但明清时期“邑中种稻之田不能十一”,“其民独托命于木棉”。江南地区通过桑、棉等作物获得的收入,远远超过种植粮食的收入。

  明代徐一夔的《织工对》中,记载了一个小型纺织作坊,“杼机四五具,南北向列。工十数人,手提足蹴,皆苍然无神色”,这十几个受雇的织工“衣食于主人”,“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明代晚期的手工业进程明显加快,“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之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明朝士人何良俊撰写的《四友斋丛说》第十三卷中写到:“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繇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乡官家人亦不甚多,今去农而为乡官家人者,已十倍于前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至若太祖所编户口之数,每里有排年十人分作十甲。每甲十户,则是一里总一百户。今积渐损耗,所存无几。”

  《四友斋丛说》于隆庆三年(1569)初刻,可见当时百姓生存状况,赋税日增,繇役日重,带地投效乡官避税又或是直接被强行兼并者已然甚多,失地农民反倒促进了各地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手工业与贸易水平已经达到相当规模,时人唐甑记载道:“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吴南诸乡,岁有百十万之益。”顾炎武也认为,“纺织之利”乃“救乏之上务,富国之本业,使管晏复生,无以易此”。

  棉纺织业的繁荣推动了对棉花的需求。到明晚期,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制造棉布衣服。缺乏土地种植棉花的农民也可从牙行那里购买原材料纺好棉布再卖出,但高度发达的纺织业也为后来埋下隐患。

  江南的棉花革命与英国的棉花革命有诸多相似之处,一方面是棉纺织品的大量输出,另一方面是棉花和粮食的大量输入。中国自古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但从明清起,这里就已经成为最大的粮食输入地,从此“苏湖熟,天下足”也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苏湖熟指的是苏州和湖州,湖广则是今湖南、湖北地区)

  当时的江南地区,越是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常思患粮食不足,虽说区域内调剂甚繁,但从整个地区来看仍有不足,须由湖广,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

  古代人和现代人比起来,脑子可从来不差,最多是眼界方面有些许差异而已。在21世纪,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往往同时控制上下游的产业链,形成闭环,攫取最大利益,古代人玩这一招也没差多少。

  当时兼并了大量土地的明朝士绅们,亲自下场,最终是士绅家中遍地棉田、桑田,再者明中期“黄泥水淋糖法”传播开来后,白糖工艺的出现也催生了大量蔗田,此外崇祯年间《玉堂荟记》记载:“烟草处处有之”和“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如此种种,直至明末时期,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量达到新的高峰。

  当时的丝绸、棉布、白糖等产物在海上可全是抢手货,不愁卖,导致这一时期输入了大量白银,但空耗地力只顾换取白银,将以何饱腹?

  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位倒霉皇帝上位以后,天下大势已是如此,哪怕是天灾人祸不断,每年的出海贸易船只反而不断增加,朝廷昏招不断,先是被鞑子牵制,又出现全国性的起义,已是无可救药。

  这时候江南沿海一带早已是走私的天堂,自隆庆开关,官方规定的每年贸易船数,在士绅豪富眼中,那就是一张废纸而已,只能用来束缚最底层跟着喝汤的“海耗子”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天爷可不管你明朝是不是出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来的总会来。

  小冰期没来前,失地的农民还能咬紧牙关撑一撑,只要饿不死,有哪个农民会造反,小冰期一来,几十年间不间断的水涝、旱灾、蝗虫等等,歉收的农民还要面临三饷的盘剥,这一家人日子要怎么过,换做谁能过的下去,除了造反,他们还有别的路走吗?

  要说这时候的明朝还是有机会的,前提是要有强力人物能统合全国,政府调控下减少经济作物种植,改行推广甘薯或玉米也好,传统作物也罢,日子紧一紧,百姓能活下去,就不会造反,再慢慢解决鞑子,鞑子在关外这时候同样面临小冰期的影响,苦寒之地可不是说说而已,只要和鞑子比拼国力消耗,再撑过小冰期,必然迎来中兴局面。

  可惜啊,和现代大部分财富集中于小部分人手中很像,古代最能代表财富的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人在天灾面前当然选择了能看的见摸得着的银子,百姓嘛,死了一茬过不了几十年便会再长起来的,不担心!

  同样是何良俊所写的《四友斋丛说》,而且同样是卷十三,其中评价海瑞的话语中写到:“海刚峰爱民,只是养得刁恶之人。若善良百姓,虽使之诈,人尚然不肯,况肯乘风生事乎?然此风一起,士夫之家,不肯买田,不肯放债;善良之民,坐而待毙。则是爱之实陷之死也,其得谓之善政哉?”

  结合当时背景猜想,这话大致的意思就是海瑞虽然爱护老百姓,但他下面的百姓生的却很是刁恶,要是善良的百姓,又怎么会告状呢?只要这个风气一起,士夫之家不去买田,不去放贷,善良的老百姓就要坐以待毙呀!这虽然是爱护百姓,但实际是要百姓活不下去,怎么算的上是好的政策呢?

  真是不要碧莲,和漂亮国的政客有得一拼!

  明朝这些自诩是儒学君子的家伙很矛盾,一边口中说着国家这样下去会怎么怎么样,表现的非常忧国忧民,好像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君父已经是殚精竭虑,但只要是涉及到自身所处阶级的实际利益,往他们屁股底下一看,肯定是坐歪了没得跑,家大于国是他们绝大多数人的普遍意识。

  崇祯时期,真到了天灾人祸,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甘薯和玉米这种人口爆炸的神器全国竟然没有多少土地在种,只有小部分还保有土地的农民会用来活命,士绅们可不会将他们家中的地里都种满粮食,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中。

  粮食能赚钱吗?

  百姓有银子买吗?

  种上经济作物生产货物再出口换银子它不香嘛?

  你看我家的“银冬瓜”它又大又圆!

  英国的“圈地运动”曾被比喻为羊吃人,而大明上下一心的棉吃人或者说蚕吃人也同样精彩。

  PS:何良俊《四友斋丛说》TXT文件已上传至书友群,感兴趣的可以去群文件里下载。

  PS2:我本来想直接写台湾的春耕情况的,但写种子相关必然要介绍明朝的农业方面的发展,一写农业方面又要参考各种资料,索性统一介绍一遍明朝社会矛盾,我写的这些还只是江南地区,或者长江流域各阶级的矛盾,实际情况更复杂,写不完,下一章终于可以春耕了。

  PS3:八十九章混合九十章参考的资料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看的眼睛都花了,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感谢写资料和提供资料的各位。^-^

  第一次写小说,各种节奏把握的不好,但在写书之前看过一句话:“写的再差都有人会看”。就是这句话让我没有太监并自娱自乐至今,感谢能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